少数民族采风心得,少数民族采访
《额尔古纳河右岸》对民族文学的启示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他们敬畏自然与恶劣环境搏斗。鄂温克人意外的死亡率很高,醉死、雷劈死、熊抓死、水淹死。少数民族往往是有信仰的,他们有自己的民规法约。我们对于未知事物要保持敬畏之心。浅谈一下这部作品的启示。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告诉我们自然就是力量,它会像神明一样庇佑着你。《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告诉我们自然就是力量,它会像神明一样庇佑着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想,我对平等的认识,已由浅入深。平等是没有种族界限的,人、草、木、石、兽都有共同的生存权利。平等文明无条件的,它像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万物。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女作家迟子建写的一篇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这是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几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绘鄂温克民族生活的文学作品,它荣获了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小说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这个东北深山里的部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经历的文化转型,故事感人至深。故事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妻子的视角展开,她回忆起部族的生活。
闻一多的两个详细故事
作为一个父亲,闻一多先生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万贯家财,然而,满袋的脚皮,满腔的父爱,是后代们一世都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在美国留学时期的闻一多 1922年,闻一多携带杜甫诗集远赴美国留学。他目睹了美国的繁荣,却将祖国的苦难深深刻在心里。他在家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面对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歧视,闻一多深感痛苦。
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身处异乡,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闻一多酷爱读书 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
任教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 ”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